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林智海
  |  
字数:4430
  |  
阅读量:

摘 要:结合大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与常规控制区别和应用,进一步说明水电站采用自动化控制对提高水电站的安全控制、经济运行以及运行管理优越性。

关键词: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常规

众所周知,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担负着电能输送的繁重任务,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广东每年众多水力发电站的不断投入运行使水电站的安全控制、电站经济运行以及运行管理越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水电站仍依靠原来的人工操作,依靠原来水电站的旧设备,而不进行技术改造的话,必然没法满足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现代水利水电管理模式的需求。

1. 传统的水电站监控存在的缺点

1.1 安全性、可靠性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

传统的水电站大多数采用常规的设备,尤其是二次设备中的继电保护采用电磁型或晶体管装置,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本身又没有故障自诊断的能力,只能靠一年一度的整定值的校验发现问题,才进行调整与检修或必须等到保护装置发生拒动或误动后才能发现问题。

1.2 供电质量缺乏科学的保证

衡量电能质量的主要指标是频率和电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电力系统供电质量不断提高,传统的水电站,大多数不具备科学调测手段,不能满足目前发展的电力市场的需求。

1.3 控制室占地面积大,增加了建筑投资

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的水电站与传统的水电站相比,在一次设备方面,目前还没有多大的差别,而差别较大的是二次设备。传统的水电站,二次设备多数采用电磁式或晶体管式,体积大、笨重,因此,主控制室、继电保护室占地面积大。如果水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则会大大减少占地面积,这对国家眼前和长远的利益都是很有意义的。

1.4 不适应实时控制的要求

水电站要做到优质、安全、经济运行,必须及时掌握系统的运行工况,才能采取一系列的自动控制和调节手段。但传统的水电站不能满足及时提供运行参数的要求,没法进行实时控制,不利于水电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1.5 维护工作量大,设备可靠性差,不利于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

常规的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多为电磁型或晶体管型,例如晶体管型保护装置,其工作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因此其整定值必须定期停电校验,每年校验保护定值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也无法实现远方修改保护或自动装置的定值。

2 计算机监控系统与常规控制的区别

常规水电站的二次设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操作控制屏和中央信号屏以及远动装置(较多电站没有远动装置)。在微机化以前,上述各组成部分不仅功能不同,实现的原理和技术也各不相同,因而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专业和不同管理部门。80年代以来,由于集成电路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上述二次设备开始采用微机型装置。例如,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微机型自动装置、微机监控系统和微机RTU等。这些微机型装置尽管功能不同,但其硬件结构大同小异,除微机系统本身外,一般都是由对各种模拟量的数据采集回路和1/0回路组成,而且所采集的量和所控制的对象还有许多是共同的。

由于水电站采用微机装置投人运行以后,显示出许多原来电站常规的二次设备所不能具备的优越性。因此,“水电站微机装置”在近几年来便成为热门的话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 水电站微机装置利用当代计算机的技术和通信技术,提供了先进技术的设备,改变了传统的二次设备模式,信息共享,简化了系统,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控制室占地面积,降低造价,改变了水电站的面貌。

b) 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减轻了值班员的操作量,减少了维修工作量。

c) 随着水电站复杂程度的增加(如:结合水库防洪、灌溉、供水等),水电站与有关工程综合成调度中心,及时掌握调度中心汇总的信息以便调动工程的生产运行。

d) 提高水电站的运行可控性,要求更多地采用远方集中控制、操作、反事故措施等。

e) 采用少人值班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人为误操作的可能。

f) 全面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虽然采用常规的继电保护和控制设备,也可实现上述一些要求,但全面满足上述要求则是微机装置需解决的问题。

3 大河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用

大河水库(电站)工程位于漠阳江的支流西山河上,水库的控制面积438 km2,总库容3.322亿m3,大河电站装机容量为2x 15MW,采用韶关水轮机厂生产的HLD74 -LJ- 225水轮机,SF5 -24/5500发电机,设计水头42 m,设计年均利用时间2 900 h,多年平均发电量8 700万kW-h。两台SF8 - 2000/110变压器连接大崆、大春、大圭三回出线。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