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纪尚金
  |  
字数:3095
  |  
阅读量:

摘 要:“十二五”规划纲要针对民生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要达到的一系列目标。“民生工程”新目标是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

关键词:民生;工程;目标

民生工程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一句话,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1 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是民生状况极大改善的时期,同时就业难,看病贵,上学难,房价高,保障水平不高,收入差距拉大等民生难题相继出现。

(一)教育问题。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不足:“比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除了债务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表现形式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我们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

(二)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和每个人实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紧密相连,就业也一直是政府谋划民生的一项大事。但是,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相比,目前有关就业公平的话题逐步凸显。现在确实存在着找工作难、找工作得有关系、要有门路的现象,也说明就业公平问题已到必须正视的时刻。

(三)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但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及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亦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成为百姓最强呼声。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远远的超出了美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

(四)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五)医疗问题。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现实是我国医疗改革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 ,资源分布不均 ,初级医疗服务滞后 ,药费居高不下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六)社会管理问题。现在社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基层社区建设,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管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叫单位制度,就是把每一个人都纳入一个单位,无论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还是农村。改革开放以后这个体制发生了变化,我国主动对它进行了改革,,批评“企业办社会”,要求把社会职能从企业剥离出来,这样就实行了就业聘任制、保障社会化、房子私有化、社会服务和后勤市场化等。这一系列改革造成的结果是单位原有的社会功能弱化,但新的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

(七)住房问题。目前来看,我国的住房短缺问题总体上得到缓解,人均住房面积和住房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政府保障能力的有限以及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住房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住房保障制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政府提供住房保障责任的相关职能和作用还明显缺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覆盖面小,保障功能欠缺,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住房档案和收入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

2 “十二五”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十大民生举措,措施扎实、指标清晰,彰显出改善民生前所未有的力度,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路径图”。

(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是民生之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年均增长3.3%,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由2010年的89.7%提高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82.5%提高到87%。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

(二)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间就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平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城镇新增就业和劳动力转移两个指标的设置,为保障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