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赵红
  |  
字数:2049
  |  
阅读量: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五门课之一,主要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调查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学心理,少数学生认为这门课无所谓。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五门课程之一,课程性质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任何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学习这门课,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可以说非常重要。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学和抵触心理,少数学生在上课时会去看其它学科书籍,认为这门课无所谓。对于这种教学效果的产生,包括多种原因,比如说学生会认为专业课、计算机课等对他们就业直接相关,这样掌握一技之能在毕业的时候能更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误区:

1.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授方法,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整堂课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式听讲,这种教学方式弊端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使得一些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

2.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教材,重点教授原理知识,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枯燥和抽象,特别是哲学原理部分不能准备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当前应该做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系等进行改革,进行创新性研究,具体体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打破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模式,重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通过案例,让学生用哲学原理对实事评价分析讨论,将抽象的原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中,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设备,制作精美的课件,通过图片、影像等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再现情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课堂学习中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在目前的教科书中都是大篇幅的在阐述哲学原理,却忽视了方法论的作用。毛泽东曾指出:“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所以应该在阐述原理之后,多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哲学原理来解决生活中的事件,这样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学习哲学,因为学习一门课的最终目的也是掌握原理和方法论,去适应社会、改变社会和创造新的社会生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结合了当时的实际,把哲学原理与当时革命战争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国内。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方面改革

在教材方面,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既要依托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1.在内容上,追本溯源,参照对比。每一门知识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例外。因此在讲授哲学、经济学观点时,可以介绍一些当时哲学家、经济学家的时代背景、生平趣事等。此外一门学科在形成过程中,会伴随着其它理论的发展。比如说西方哲学形成时,中国哲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在授课时在内容上可以加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比如说老子、孔子的观点,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相对应,这样能更加深刻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活哲学相结合。目前人们对生活哲学比较感兴趣,比如说对美学的鉴赏,文化哲学,行为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哲学解释,所以在教材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元素,学以致用。

3.语言运用,简单明了。现在很多学者都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而大众化不只是撰写大量的文章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原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文字的运用,纵使人们愿意去学习哲学,但是语言枯燥,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哲学的原理,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将原理呈现出来。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探微
浅谈高中排列与组合的有效教学
浅析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