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黄玉丽
  |  
字数:4692
  |  
阅读量:

摘 要:《汉语大词典》中“?髻”条释义为古代妇女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髻,该义项并不能解释明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髻”一词。“?髻”本义为真发髻,“?髻”本当为同义复词,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其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髻”;首饰;释义;考辨

“?髻”在现代汉语词汇里并不常见,但是自元朝以来,却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生活常用词。《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髻,古代妇女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髻。”笔者认为《大词典》对“?髻”条释义并不完善,且明清小说中出现的“?髻”一词与出土文物“?髻”,训诂界与考古界的见解也尚有分歧。“?髻”一词的释义模糊影响我们阅读古籍,以致不能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思,甚至错误引用。本文拟探知“?髻”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探究“?髻”的首饰义的名物形制,同时订补字典。“?髻”究为何义?在下文中再诂正其义。

1 “?髻”为何义?

1.1 “?髻”本义

孙机(2001)考证出“?髻”原指发髻:贾仲名《荆楚臣重对玉梳记》中妓女顾玉香称自己:“都是俺个败人家油?髻太岁,送人命粉脸脑凶神。”又《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一剧,王允在唱词中说貂蝉是:“油掠的?髻儿光,粉搽的脸道儿香。”则起初?髻指的是挽成某种式样的发髻。视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称老妇人蔡婆婆“梳着个霜雪般白?髻”,可知元代说的?髻就是发髻本身。(《明代的束发冠、?髻与头面》,文物,2001年第7期)

而扬之水在《明代头面》(2003)一文中指出“?髻”最初只是假发,“?”应即从髢字而来。(《明代头面》,文物,2003年第4期)

按:笔者赞同孙机的观点。“?髻”在古文献中始见于元朝戏曲,最早当指真发髻而非假发髻,是妇女头上的头发所盘成的发髻。“?”在《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髻”条中释义为“发髻或假髻,单用义同”。“髻”本义指挽在头上或脑后的发髻。《说文解字新附·髟部》:“髻,总发也。古通用结。”《玉篇·髟部》:“髻,发结也。”“?”“髻”连用做“结发”义。盖“?髻”本为已婚妇女的一种挽在头上或脑后的结发发式,正如刘敬林在《“?髻”辞书释义补正》(陇东学院学报,2005)所说:“旧时女孩子梳丫形发髻,出嫁时才能把丫形髻改盘做‘?髻’。”由此可知,“?髻”本为真发而非假发,“?”从“髢”而来此说无据,因而由此可知扬说之错。

1.2 笔者从已掌握的有限的历史文献来看,“?髻”的词义经过了两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髻”由真发髻义转为假发义,而古假发亦为冠,为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明·郝敬《周礼完解》卷二:“追,冠名。夏冠曰牟追,一作母追,撮小之状,故妇人冠以名。即今?髻。”《释名》:“牟追,牟冒也,言其形冒发追追然也。”《大词典》牟追条释为:古冠名。形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也写作毋追。《周礼·天官·追师》“追师掌王后之首服”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追,冠名。《士冠礼》记曰:‘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牟追夏后氏之道也。’”参阅《通志·器服一》“牟追冠”。从文献中可以得知,“?髻”即冠,由牟追而来,是为小撮。《大词典》“撮”第14条义项释为指妇女之髻。然而在黄侃《蕲春语》中所记:“汉魏之际,谓妇人假髻为撮。”再看《文选》张平子(衡)《西京赋》:“乃使中黄之士,育获之俦,朱鬕髽,植发如竿。”注:“通俗文曰:‘露髻曰。以麻杂为髻,如今撮也。’”可见“撮”是指用麻做的假发。《大词典》对“撮”的释义不够确切,当补。再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俚语]......京师称妇人所带冠为‘提地’,盖‘?’‘髻’两字俱入声,北音无入声,遂讹至此。又呼‘促织’为‘趋趋’,亦入声之误,今南客闻之习久不察,亦袭其名误矣。”从文献中可知,“?髻”和“提地”都为冠之属,“提地”之名因入声之误而得。《大词典》:“提地,古代妇女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髻。”与“?髻”条释义同。

“?髻”为假发义的用例很多。例如明·陆粲《庚巳编》卷九《人妖公案》:“犯人桑冲......到大同南关住人王长家寻见谷才,投拜为师,将眉脸绞剃,分作三柳,戴上?髻,妆作妇人身首,就彼学会女工,描剪花样,扣绣鞋顶,合包造饭等项。”桑冲戴上“?髻”,画妇人妆以掩人耳目逃避追捕。显然这里的“?髻”指的是假发髻,男人戴上可装作妇人。再看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十牌票:“但念用人之际,姑再立限……定限三月二十日同道白田坝会哨,三军并集,八道其功,入虎穴必得虎子,捣龙囤定斩酋头,如仍前畏怯逗遛,不行入关者,该道以妇人?髻一顶,女衣一身,用鼓乐迎至总兵营内。”“?髻”词在此书中多次出现,再如卷十三书札:“谕参将吴文杰,永宁兵称雄劲,地近播州,今日大征,是汝唾手功名之日……永宁士官士兵,宜鼓舞使之,用命自有赏罚,毫不失信,其分儿周儿等头目,若不擒贼成功,便每人戴一顶?髻来见我,我说与知之。特谕。”是二例是将军为鼓舞士气之语,“畏怯逗遛,不行如关者”和“若不擒贼成功”,便要戴鬏髻,穿女衣以示羞辱。此用法与前两例一样,指假发。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五回:“复身到了城里,寻了原媒张篦娘,是会篦头绞脸、卖?髻花粉的一个老娘婆。”是例中的“?髻”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