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文理导航
  |  
字数:文理导航
  |  
阅读量:

  【摘 要】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思维发展才更加有方向和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避免无效和重复性问题,让问题实现有效化,才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有效化;高效
   在新课改发展的趋势下,要想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高效,需要对教学课堂进行精心设计,有效问题的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按照预设教案直接讲解,学生全盘接受,缺乏通过问题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思维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问题有效化,将加深学生对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发展学生思维,更好的体现数学学习价值,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一、设计实验性问题,让课堂更高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直接刺激大脑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实践中探究、发现的快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动手过程其实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如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教师直接灌输知识会导致学生思维惰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实验性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勤于思考,自主探究,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出哪个图形周长更大一些?你们都有什么办法知道哪个更长一些?很多学生都想到了用测量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学生们开始测量正方形周长,并列式计算,甲学生:5+5+5+5=20厘米;乙学生:5×4=20厘米;丙学生:5×2+5×2=20厘米;丁学生:5×2×2=20厘米;教师提出:你们分别说一下自己的算理是什么?哪种方法更简便呢?接着学生开始测量长方形周长,也分别列出算式:甲学生:6+4+6+4=20厘米;乙学生: 6+4=10厘米,10×2=20厘米;丙学生:6×2+4×2=20厘米;教师提问:这几种计算方法哪个更简便?很多学生认为第二种更简单,经过计算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新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并提出实验性问题进行验证,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对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发现和总结出计算公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游戏性问题,让课堂更高效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特征,并结合学生兴趣点来进行教学,很多小学生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一定会千方百计的认识并研究,以便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这种学习心理,深挖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猜谜语、讲故事等游戏性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奇妙,让数学课堂更加具有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师将每位学生进行编号,并提出当教师说能被2整除的数时,编号为2的倍数的学生站成一组,当教师说能被3整除的数时学生站成一组,能被5整除的数也站成一组,并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什么特征?”游戏开始后,当教师报数到6时,站到“2”队学生提出也能被3整除,应该站到哪个队呢?当报数到10时,“2”队的学生提出也能被5整除,该选择哪个队呢?随着游戏的深入,同时站在两个队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能同时是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是3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是2和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对这些问题一一思考并解答,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掌握了新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游戏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愉悦了身心,提高了学习效率,让数学课堂更加优化。
   三、设计应用性问题,让课堂更高效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为适应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认真研究教材,灵活应用教材,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巧妙设计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特征的应用性数学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更能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课堂上的应用性问题来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比例问题》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比例的基本概念,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教师让学生测量课本及桌子的长度,并写出两个物体的比,为了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并提问:你们想一下怎么才能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开始认真思考,学生1:将旗杆放倒测量;说完学生就哈哈大笑,表示这个方法不可行;学生2:我们在升旗的绳子上做记号,当记号绕一圈再回来的时候测量绳子的长度除以2即可得到旗杆的高度;经过学生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可行;教师接着说: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的比例知识来测量,大家想一下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老师提示学生可以找一个短一些的竿子,测量影子和竿子的比例,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利用比例知识测量旗杆的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中,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具有实用性。
   四、设计拓展性问题,让课堂更高效
   小学数学拓展性问题就是要以教材为基础,在知识难度和实用性方面得到提升,例如,一些题目给出已知条件,但是比较隐蔽,需要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步探究,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目前小学数学课堂受学生心理发展及年龄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征,在设计拓展性问题时更加具有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律》一课中,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算式35×102让学生进行计算,很多学生都按照传统的方法计算,教师问学生:可以有更简单的方法,不用列算式直接写出结果吗?学生看着算式开始沉思,很快有学生提出:可以将102写成100+2,分别与35相乘,写作35×(100+2)=35×100+35×2=3570,教师表扬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出(40-4)×25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有了上次的经验,学生很快将40-4分别与25相乘再相减,教师又继续出了几道练习让学生在黑板展示:52×34+56×66;75×101-75;学生根据乘法运算律,再结合教师给出的简便运算法则,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计算方法,还将知识进行拓展,找到了简便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有效拓展了课本知识,让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逐步深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让数学教学课堂内容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要根据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有效性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養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意识,让数学教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邵作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追问”技巧[J].考试周刊,2020(62):87-88.
   [2]彭建日.凝练问题核心  促进深度学习——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20(23):50-51.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