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文理导航
  |  
字数:文理导航
  |  
阅读量: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初中生需要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好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便于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为其之后的人生旅途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课堂实践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培养的理念。家国情怀具体是指个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的态度,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对祖国、对时代的使命感與责任感。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可以为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感人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下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片、事例等多种素材,营造出的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便于情感的输出,而且可以利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设情境还可以渲染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利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学内容的影响,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
   教师在进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的教学时,便利用多种素材创建了情境。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过程,体会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乐于吃苦、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便于学生体会长征的艰辛,教师在讲述长征的过程时,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网课,向学生具体的介绍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过程,微课的结尾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朗读了毛泽东的作品《长征》。并让学生根据微课和所学的内容总结了红军可以胜利的原因。枪林弹雨的惊险斗争与“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爽、喜悦形成对比,凸显了长征过程中的艰险与豁达,营造出了激励人心的紧张氛围,为学生理解长征精神打下了基础。
   爱国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历史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为学生课堂学习增添活力,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进行文化实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感是民族归宿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基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了增强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与教学实际,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多角度的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美德的自觉继承。
   教师在进行《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教学时,便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带领学生进行了历史实践。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相对熟悉,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选择了实践课的形式。在上课前教师先将青铜器的内容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是作用、用途、工艺、造型,并让各小组选择题目进行准备。上课后小组的成员一次汇报,通过大家的汇报,学生基本了解了青铜器的形制与用途,之后教师出示了青铜器的微缩模型,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为大家讲解手中的青铜器,加深学生对青铜器物的理解与印象。
   实践课的进行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对学生的上课发言进行细致的指导,如此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践课中,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小组竞争的制度,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三、引用生活案例,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
   历史是对过去人们生活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内容可以是千年之外的,也可以是昨天发生的。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知历史,不自觉的成为历史的记录者。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学生本身以及学生的家长都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教师在进行现代史的讲解时,利用生活中的常识或体验作为切入,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时,便用口述史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祖国交通发展的迅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了增强学生的认识,缩短时空之间的距离,教师请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们回忆了自己出远门的过程,并将其剪辑成为短视频用于课堂展示。通过教师们的表述,学生可以了解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交通工具最主要是自行车,偏远的农村甚至是牛车;父母的年代公共交通远没现代发达,火车的速度也很缓慢;私家车是在二十世纪后才慢慢兴起并逐渐增多的,等等。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口述史的表述与如今的生活形成对比,利用语言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使命感,坚定了学生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信心。
   四、发挥榜样作用,促进学生的观念形成
   模仿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形式,良好的榜样可以具体的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的优秀先辈,他们有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有的不怕牺牲、为国为民,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学生心中有了学习的榜样便会在学习做事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生行为的养成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道德习惯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进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领学生了解了张骞的事迹与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张骞,教师在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大宛列传》中的“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翦伯赞的评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等,教师出示史料后,让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评价张骞的为人,并结合实际说说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升华道:“我们总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两千年前的张骞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与实力做到了这一点,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可以不断的努力,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时期评价张骞的史料,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了张骞的为人,体会到跨时代的先锋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历史事件的发展,更要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国家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让家国情怀渗透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吴荣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华夏教师,2020(15):78.
   [2]薄艳波.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69.
   [3]黄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