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喻旭初
  |  
字数:1175
  |  
阅读量: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教育不限于在校园里,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否将它转化为教育内容,就看教师是否有关注天地、观察生活的意识。优秀的教师不见得拥有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多么高超的教学方法,但总能做到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谱写出令人难忘的教育佳话。

教育不等同于读书。正如古人所说,受教育者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路,就是生活,就是接触身边的人、事、物。人,包括父母、长辈、老师、朋友;事,包括家庭的事、学校的事、居住地的事、社会上的事;物,包括居住环境、当地名胜、历史遗存、山川风物。这其中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生动的故事。教育离不开这些,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更离不开这些。

要了解变化了的学生

凡老师都知道,要上好课,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教了若干年书,不少老师自以为很了解学生,其实不然。学生在不断长大,不断变化;只有适应学生的动态变化,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有实效。当下的中学生至少出现了以下变化:(1)意识增强,权利意识觉醒。(2)榜样变得多元,选择开始多样。(3)对父母一代的艰辛缺少体验。(4)对老师的看法常怀质疑。(5)自我表现欲增强,喜欢表达己见。总之,自尊与脆弱并存,质疑与困惑同在。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不能用家长制作风压制学生的合理诉求,不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框定学生的探索,不能用空洞说教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对语文老师来说,无论是讲解课文还是向学生提问,也不管是启发思考还是组织讨论,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都要创造宽松与和谐的学习氛围,都要体现向善崇美的人文胸怀。跟学生多沟通、多互动,随时肯定学生哪怕是点滴的合理看法,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做人比名校重要

同处一个办公室的李东平教授每周总有两三个下午要接受家长的咨询。他很认真,很耐心,有时谈话要持续两个小时,真不容易。昨天我问他,家长经常问些什么。他笑着说:“问得最多的,是怎么提高我孩子的分数。这几乎成了永恒的话题。”他还告诉我,不少家长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寄希望于老师能帮他解决问题。

家长们的追求使我想到半个世纪来中国教育的两个极端:前30年,不太重视知识,读了几年书,有个普通工作,就行;近20年,太重视知识,把分数和上好的大学看得高于一切。这跟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基本同步。家长手里有了点钱,就想提高社会地位;自己无法实现,就把希望全压在孩子身上。大多数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今后只是个普通人。这是很不正常的。其实,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能成为“人上人”的只是极少数。这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极度功利化。当人们普遍认识到人品比分数重要,做人比名校重要,那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是教育了,整个社会就正常了。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