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文理导航
  |  
字数:文理导航
  |  
阅读量:

  【摘 要】西北小县城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抑郁、考试焦虑、自卑内向、品性障碍、认知偏差等等困扰着不少家长和教师,于是,精准识别,厘清心理问题种类,强力干预,矫正不良心理问题,显得不可或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的措施:因人而异,多法并举进行高效干预;拓宽渠道,家校共育确保正向干预;多元评价,正向激励落实干预效果。老师应该俯下身子,在高效的识别与干预中,打造摇曳生姿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时空。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识别;因人而异;拓宽渠道;多元评价
   作为西部小县城的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并不少见。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衍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严重化的趋向,相应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和德育中的“重头戏”。囿于家长理念、视域、方法的不同,其心理问题的深浅与解决呈现出万千情态,也囿于学校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德育老师的认知、视域和矫正方法的局限,其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性效果不容乐观。鉴于此,深度调研、精确识别、强力干预,在家校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准实施,成为解决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德育创新的一个重要视点和基本思路。
   一、深度调研,慎思心理问题现状
   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实录、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网络互动等方式,我们从城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心理问题诱因、类别、学习态度及方法、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及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多多,比如轻微的抑郁、考试焦虑、情感饥渴、自卑内向、品性障碍、认知偏差等等,而这与家长外出打工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学生自身、家长和学校教育都有关系,与留守这一特殊群体的共性特点有莫大的关系。
   (一)从学生层面看,自身认识是其诱因
   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种种心理问题,与自身的心理、生理、学习负荷力、性格、心态等有莫大的关系。比如,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容易患上焦虑症——他们不爱交流,碰到芝麻大的事情总一厢情愿地往最坏的一面想,不懂得缓兵之计,更不愿意变通,想当然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另有一些学生天生敏感,天生胆小,天生患得患失,易感脆弱,天生充盈着浓浓的负能量;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体质虚弱,进而影响到心态不够坚强,极易伤心落泪。特别是当家长不在眼前,当亲情缺席、呵护不到位、情感抚慰过少时,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从家长层面看,两极分化是其主因
   一方面,部分家长虽不在家,却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等方式,过度监督孩子,对其提出超高要求:门门功课不能低于90分,至于附带的什么钢琴考级等等的,更是只高不低,让留守儿童“压力山大”,久而久之,因为背负不住沉重的负担而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出门打工后不打电话不发微信,把责任完全抛给年老的祖辈或其他代理家长,把一切希望寄托给老师,缺乏细节化的关心,缺乏深度的牵挂,缺乏有效的人文关怀,任孩子自由发展、胡乱生长,肆意成长。
   (三)从学校层面看,弱化淡化是其次因
   作为学校,也缺乏对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未能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未能留心那些心中充盈着雨水、阴霾和乌云的留守儿童,更未能采取有效的、科学的、对症的方法去矫正不良心理。于是,“粗糙的管理换来粗糙的心理”,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问题也就成为常态,成为学校德育中的“顽疾”。
   凸显的问题一目了然,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鼓足勇气,俯下身子,关注日常,巧妙发力,开拓进取,让留守儿童也应该拥有鲜花、掌声、喝彩与蓝天,让他们“情感的翅膀扑棱棱地飞。”
   二、精准识别,厘清心理问题种类
   心之海那么深,唯有认真甄别、细心筛选、精准识别、走进留守儿童心底的曲里拐弯处,厘清心理问题的细微不同,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做出应有的反应并进行科学矫正。精准识别心理问题必须有方向、有依据、有顺序,必须为留守儿童建卡建档,分门别类,实时追踪,时时更新,通过动态管理为心理干预奠定基础。
   比如如何识别抑郁症?首先应该厘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前者轻微,后者严重;前者持续时间短,后者持续时间长;前者无病理性症状,后者有病理性症状,如精神运动障碍、独处不愿见人、有自杀倾向等等。另外,尽管抑郁症留守儿童少言寡语,但与人交往中却往往表现出激进、冲动、前后情绪落差大等特点。
   还比如,如何精確识别焦虑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胆怯就可以判断为焦虑症吗?显然不是。因为焦虑症不仅仅表现在精神方面,还表现在生理上,比如心悸、口干、头疼等等,最重要的是种类较多,如分离性焦虑、考试性焦虑、过度性焦虑、社交性焦虑等等。城镇留守儿童更多的表现为考试焦虑与社交性焦虑。
   再比如,何为品性障碍?无缘无故攻击别人、随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任意撒谎、残忍地对待动植物、对所谓的规则熟视无睹甚至随意践踏、反社会反群体规矩等等,品性障碍既有自身神经、遗传等因素,也有环境和社会的耳闻目染等因素。
   另外所谓的自闭心理、性格孤僻、认知偏差等等在识别上都有一定的指标、症状及诊断标准。不论哪一种心理问题,都应该深究其发生的背景、原因、临床表现,既要考虑社会因素,也要考虑遗传因素;既要考虑心理因素,也要考虑生理因素;既要分类研究,也要综合考虑。比如,父母本就是焦虑症患者,那么,其识别相对就容易一点。教师应该在一个整体化和结构化的视域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精准识别,以此为科学矫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力干预,矫正不良心理问题
   (一)因人而异,多法并举进行高效干预
   曾有专家言:“从更切合儿童发展天性的角度提生命活水”。所谓“切合天性”,意指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而采取不同的方法。的确,面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整齐划一的训导是要不得的,千人一面的训斥是不凑效的,“集体大合唱”式的灌输应该是予以摈弃的。唯有从每一个个体独特而鲜活的内心出发,,进行灵活的、针对性强的、新颖的干预,才是留守儿童心理重建的应有之义。比如,面对一个考试焦虑症的学生,不妨组织表演一个《原来考试也可以这样轻松》的校园心理剧,让孩子们在角色体验、心理模拟、情感重建和相互倾诉中释放压力,矫正不良情绪;面对一个自闭患者,不妨开展一个体验式团体情境活动,让这个孩子充分意识到心扉打开后这个世界的精彩与多姿,真正体会到心的敞开和情的开阔并非那么困难……什么同伴激励法、主题队会法、沙盘治疗法、精神动力法、认知行为治疗法等等,皆可以运用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矫正中,真正促留守儿童心理向着阳光、正向、积极和健全的方向转化。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