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崔蓓莉
  |  
字数:6505
  |  
阅读量:

摘 要:公民概念发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直到近代才传入我国。所谓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行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并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的个人,它是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角色,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承载者。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反映,它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动力。然而由于受政治、经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中学生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时代课题。

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中学生;构建路径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公民及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

公民是个综合性概念,每位学者所站的视角不同,就会解读出不同的内涵。亚历士多德的经典定义是:“公民是那些永久性参与实行公平正义和公平正义地处理事务的人。”《大英百科全书》 中给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一个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受所在国家的法律所规范,也在所在国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辞海》中提到:“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对公民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界定,例如,张宜海博士认为“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行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并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的个人。”,这是从宪法角度界定公民概念的,也代表了目前学界主流的看法。①笔者赞同公民是个多维概念,并且认为从宪法视角解读是最为恰当的。公民意识是在公民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反映。

1.2 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

从整个人类社会维度来看公民意识,其内涵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单个人的维度来看,它的内容也是随着个人成长而逐渐开始、发展、成熟和完善的,根据中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认知、心理和行为规律,笔者认为,中学生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权利和义务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现代国家的宪法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规定了本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为中学生权利和义务意识培育从法制层面奠定基础。权利意识是“公民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认知、主张、维护和要求的意识。”②相对应地公民义务意识是公民对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认知、履行、和承担的意识。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中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自己不仅是权利的享有者,更是义务的履行者。

2、主体意识。“公民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对其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③中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在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统治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价值和尊严;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发挥主人翁精神。

3、国家意识。“国家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前景所持有的认知、情感、观念等的总和;其实质是指对国家所持有的情感。”④在对公民概念进行界定时,首先就要求具有一国国籍,所以作为我国公民,中学生当然必须了解这个国家,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基本常识;当然必须维护这个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4、法律意识。“公民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由法律规定与公民身份制度关联的权利、义务的认知、情感和评价。”⑤权利义务意识就是法律意识的一种,除此还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意识等内容。当今中国就是法制社会,法律是立法机关制定并保证实施的,用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培育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中学生合理有序参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合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利于引导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敢于使用用法律赋予自己的各种权利,勇于与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利于中学生用法律的眼光看待社会各种现象,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踏入社会做准备。

5、公德意识。对于什么是社会公德,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有助于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当代社会整体风貌。

2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问题的现状分析

2.1 我国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探微
浅谈高中排列与组合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