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文理导航
  |  
字数:文理导航
  |  
阅读量:

  【摘 要】读和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大分支,“读”为“写”埋下引导的种子,“写”是“读”的顺势而为。读写结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只有让读写结合,共生共长,语文教学才能焕发新的魅力。本文从四个角度分析了读写结合的相关策略,旨在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和“写”可谓“最亲密的陌生人”。说它“亲密”,是因为“读”和“写”本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说它“陌生”,是因为“读”和“写”逐渐割裂,难以聚合。为了让学生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读”和“写”需要回归原本的关系。
   一、关注文本想象,展开补写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跟着文本的节奏进行教学,却忽略了文本是否完整、还有没有可供发挥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看似写完,但是在语义上并不完整。然而,这样明显的文本空白并未引起教师注意,在课文戛然而止时,教学也悄然落幕。当教师习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读”和“写”永远不可能重为一体。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敢于跳出文本的节奏,用全新的方式和文本“曼舞”。对此,教师不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补写,用新的节奏定义阅读教学。
   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它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文章篇幅极短,这就为补写提供了很多的角度。比如,原文中提到钟子期聆听伯牙鼓琴时的表现。一开始,他听出伯牙“志在太山”,接着在极短的时间内又听出伯牙“志在流水”,琴声的转换不过须臾之间,钟子期是凭借什么判断的呢?他的依据何在?让他听到这样动听美妙的琴声时,内心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再比如,原文中提到当钟子期去世以后,俞伯牙的反应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为什么俞伯牙会有这样的做法呢?他是怎么知道钟子期去世的呢?在钟子期去世以后,他有什么心里话想对钟子期说呢?上述内容都是文本中不曾提到的,也都是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补充说明的。在学生进行补充说明的过程中,教师不妨提示学生加入一些合理化的想象,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并立足人物的角度,揣摩人物的心情,进行有效的文本填充。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让文本以更加崭新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眼前,也增添了阅读教学的鲜活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文本的语义并不完整,甚至存在一定的缺失,而这是可供学生发挥想象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当立足这些空白点,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对文本展开合理化想象,从而有效丰富阅读教学。
   二、关注文本体裁,展开仿写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为小学生精心收录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所谓“体裁”,也就是文体,主要指的是不同的文学样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主动涉及体裁的相关知识,总是拿到一篇文本直接教学,并人为的过滤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识。而采取这样的教学方针,并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之旅。事实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结构以及不同的注意事项,而这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框架,让学生掌握体裁的写法。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在学生阅读文本以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问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在阅读以后,发现文本主要内容并不是围绕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展开的,而是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具体结构以及相关的历史。于是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意识到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主要是为了介绍清楚某样事物、某个景物或者某个人物。而本篇课文符合说明文的核心特征,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既然这篇课文是说明文,那它都说明了哪些和圆明园相关的内容呢?”学生在深入阅读后,知道这篇课文主要从圆明园的地理位置、结构、价值以及历史四个方面进行说明,重点阐释了圆明园的毁灭对整個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创伤。在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具体写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体裁的写法运用在作文中,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习作训练,如《xx(景物)的修建/毁灭/发展》。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学生对体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也将反哺在学生的作文中。
   小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其核心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布局谋篇,更不知道该如何搭建作文的框架。通过学习体裁相关的知识,学生会深入了解体裁的具体写法,进而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的搭建策略。
   三、关注文本思想,展开整合训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少深入分析文本表达的思想,而这样的教学思路存在问题。因为“思想”是一篇文章最精华、最值得深入品读的地方。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作者是如何言简意赅的传递自己的思想,又如何将思想贯穿在文本的始终,而这对小学生的写作具有积极的影响。因为小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亮明自己的思想,要写出自己喜欢什么、憎恶什么,而大多数小学生并不了解如何在文章中准确输出自己的思想。鉴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整合文本,进而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写法。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当学生了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后,教师不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文本。在整合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章的重要事实进行重点呈现,并适时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态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完成了作文,以下是具体分析:“在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名字叫蔺相如。正因为蔺相如履立大功,于是被赵王拜为上卿。”在作文一开头,这位学生用简单的两句话铺垫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后,学生进一步交代故事的起因,“而这一切引起了另一个大臣的不满,他就是廉颇。廉颇同样为赵国屡建奇功,甚至官拜大将军。蔺相如的成功上位,让廉颇不齿。因为在廉颇心里,蔺相如就是一个巧言令色,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罢了……”在这一段中,学生同样用三言两语交代了蔺相如和廉颇的关系,并用一些成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接下来,学生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廉颇的看法。他终于明白蔺相如是一个真正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于是抛下成见负荆请罪,祈求蔺相如的原谅。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真君子,虽然曾经被嫉妒蒙蔽双眼,但是总算知错就改。”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明白了写一篇作文,一定要分清主次、并突出重点描写的内容。在描写过程中,还需要加入自身的观点和态度,这样的文章才更具可读性。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诸葛亮成功缘于会读书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