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发布时间:文理导航
  |  
字数:文理导航
  |  
阅读量:

   【摘 要】中西方藝术作品之间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导致其异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两者所受到的文化思想影响不同。中国的美术作品大多是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儒学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体现了对于自然的崇敬,而西方美术作品则受到圣经的影响,强调人本思想,体现了对于人类本身的重视,因此在不同文化影响下,中外美术作品也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形态。本文从文化出发,分析了中西方美术作品中,对主客体和风景描绘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艺术作品;中西方;艺术思想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表达,凝结了数以万计的艺术瑰宝,在不同的地区,由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因此也造就了不同地域的艺术创作形式。特别是在美术作品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西方的美术作品正是由于受到了不同文化思想的熏陶,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展现形式。
   一、文化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华夏一直都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想法,因此中国的美术作品大多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古代的美术作品大多来源于中国传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儒学教义就藏在这些神话传说当中,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意。古代的人们经常会举办祭祀活动,表达对生命的崇敬,比如可以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瓷就能窥探一二。商代青铜器的四羊方尊也是表达了这样的祭祀文化,四羊方尊作为一种礼器,在古代用来祭祀,羊和吉祥有谐音词,昭示着吉祥,同时羊也是祭祀中所常用的献祭牲口,因此四羊方尊中包含了这两种意义,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制造四羊方尊来获得神灵的庇护,保证国家的繁荣。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高,儒学逐渐成为人们当时推崇的主要文化,儒家中所强调的仁和学,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恕衷孝悌,但是由于在封建社会中,还存在着古代社会制度束缚,因此美术作品局限于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当中,导致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就比较单一,基本上都以梅兰竹菊和珍禽异兽为描述的对象,所抒发的情感和寓意也比较的内敛。中国作为一个含蓄的国家,其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相对比较含蓄,这也和孔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孔子认为,万物都有天命,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人不能够逆天而行,只能够顺应天命,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追求的一种至高的境界,体现心灵之上的安逸,更加崇尚精神之间的交流,因此,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反映了这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西方作品则是受到圣经的影响,圣经作为西方主要的精神信仰,决定了其美术作品的发展趋势。圣经作为西方美术作品的创作源泉,决定了其内容大部分都关乎于宗教。希腊神话作为希腊古典时期盛极一时的作品,成为了影响人们美术创作的主要因素,在当时的大量美术作品,都是刻画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形象,比如《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拉奥孔》等等,刻画的就是希腊神话里的神。早期的西方作品并不如现在这样缤纷多彩,受到很多教条的限制,因此在表现形式和描绘对象上早期有很多重复和雷同的情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情况得到改善。圣经作为当时人们主要的精神信仰,为美术作品奠定了创作的思想基础,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丢勒的《四使徒》等等,都是围绕圣经中的一个章节来进行创作的,特别是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更是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鼎盛之作,因其宏伟的篇幅以及壮阔的气势,被誉为文艺复兴史的瑰宝。圣经中强调的是人本精神,更加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性,因此在圣经的影响下,西方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西方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二、主客体
   在西方的美术艺术当中,对于个体的写实程度可以说达到了非常逼真的程度,对于个体外貌的刻画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比如十七世纪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的《圣台猎杀的梦幻》这一石雕作品,其人物神态逼真,连衣服都仿佛随时会随着风摆动,特别是其中的光线都用疏密不同的金属管对其进行表现,每一个细节都堪称一绝。这一现象一直到19世纪末才有所改变,其中以罗丹作为代表的《巴尔扎克》强调了对于主体精神的体现,夸张了巴尔扎克的外貌,因此有别于传统的西方艺术品,第一次不再要求对于客体逼真的表现而是更加注重传达一种精神和情感,即巴尔扎克的创造精神。而在罗丹过后,更多的西方艺术家投入到对于本我意识的传递当中。西方的艺术家克里就曾经说过,现代艺术并不只是对于物质世界的反映,更多的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表达。罗丹的《巴尔扎克》用的是大写意的手法,这和我国的《太白行吟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梁楷曾经说过,我中有竹,竹中有我,也可以看出其对于竹的描写中是寄托了自身的个人情感,出自他手的竹更坚定潇洒,虽然其手法不如工笔画那样真实细腻,但是竹的结构却表达的非常清楚,叶杆枝之间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晰,因此也可以看出,客体上型的外貌并没有因创作者个人意志而发生改变。到了元代,对于客体的描述被进一步的削弱,作品更加的主观化,到了清代画竹时更加的删繁就简,并没有像之前一样,清晰的画出竹的结构,而是用一种形的表达方式对其进行展现。因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主客体之间的展现,都随着时代的推进在不断的变化,更加强调主体上的精神表达,弱化了对于客体逼真程度的刻画,这也可以看出,人类文明进一步的向人本进军,其审美也逐渐的靠向主体,打开了艺术界的一条新的客观道路,解放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艺术有了一种新的感性形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区别,当国人欣赏相同画法下的中国作品时,一般会认为是自己的欣赏水平不够,无法正确的理解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信息,但是面对西方作品时,则会认为是作者本身没有交代清楚,这也是两国文化差异所导致欣赏者观念上的差别。
   三、山水风景表现
   说到风景画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山水画,中国古人总将山水和神仙二者联系到一起,认为神仙总是与世隔绝,飘然于山水之间,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其中就描述了,其认为在云台山中的各路神仙,王蒙的《丹山云海图卷》,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轴》等作品都是对于仙境景色的描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第一次单独出现风景画的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威尼斯的画家乔尔乔内所绘制的《暴风雨》,画面中画的是在暴雨中的吉普赛人和士兵,这幅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差距较大,但是都是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中国对于风景山水画的表达,更加注重的是隐居田园的一种理想化生活,这也和中国古代对于隐士文化的推崇,在高人描绘了自己的隐士生活之后,后人也热衷于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比如明代的隐士宋旭绘制的《辋川图卷》,其母图就是王维的《辋川别业》。到了元代,画家由于其地位比较低下,大多都是被迫隐居,所以对于山水画的描述多以隐士主题为主。但是无论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是主观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隐居,山水主题一直都是古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化主题。《浮玉山居图》,《幽居图》等等作品,都是作者表达自己对于隐士生活期待的感情,而《富春山居图》作为远负盛名的山水画,其中描绘了富春江的春天景色,画中的富春江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古人心目中,最好的隐士生活的代表就是桃花源和武陵源野味,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模板。
   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隐士这样一个概念,因此和中国的山水风景画相比,西方的风景画更多的是和城市景色之间对立的表达,趋于一种甜美宁静的感觉,比如克劳德洛兰对于风景画的独到表达之处就是将自己脑海中梦幻的居住场所表达出来,他所描绘的田园风景画中,既有高大的树木,也有古代的遗迹和平缓起伏的山坡,前景一般会选择古代装束的人物,这样一幅作品没有疲惫感,也没有勾心斗角,反而是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淳朴感。因此和中国山水画中想象这种特性,截然不同的是,西方对于风景画的展现更加注重的是写实性,西方的艺术家更加擅长在真实的场景中挖掘出艺术的美感。比如德国画家维茨的《基督覆海》中对于日内瓦景点的描绘,至今还能找到真实的场景。有的美术史家认为维米尔的作品《德尔夫特的景色》,甚至借用过光学仪器来捕捉图像作为创作的素材,因此也可以看出西方艺术作品对于景色逼真表达的追求,特别是像威尼斯这样远负盛名的景点,产生了很多像明信片一样的景观画,每一幅画中都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找到具体的景点。
   四、结束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其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的频繁,对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中外美术作品之间的异同更多的是受到本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美术作品都会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在我国的沉船遗址碗礁一号中,就曾打捞出了大量有西方特征的古代瓷器,而这些瓷器的出现正是因为世界贸易而产生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融合将会进一步加大,比如前段时间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让西方艺术作品中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随着留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很多艺术家都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文化历史以及其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对于西方艺术的借鉴,将其应用于中国美术作品创作当中,让西方文化融合中国艺术当中。而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也加深了中国元素出现在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几率。因此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将会更多的融入了彼此的文化,更加有利于艺术家们打破思想局限,对现代美术作品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冯炳超.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相关文档:
简述一种新型的机械自动泡茶杯
高职高专应用文教学现状和方法探析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探析实现火力发电厂消防系统优化的措施
发电机同期并网调试经验谈
本土文化认同与回归的价值思考
由纸媒到网媒:英国《独立报》的转型之路